收藏本站   設為首頁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爆料臺 > 曾都區

解決隨州林業返荒現象的建議

時間:2012-05-15 11:31:26  來源:  作者:王文虎

 

解決隨州林業返荒現象的建議

近兩年隨州林業存在著嚴重返荒問題。燒和砍是導致隨州林業返荒的兩個方面。其中最為嚴重的是砍。發生在隨州的此輪狂砍林木之背后原因,實際上是林木的可采伐量與木材需求量之間失衡的反映,更具體地說,是木材需求量大于林木可采伐量的反映。解決森林的生長量與木材需求量失衡之間的矛盾,不能著眼于要矛盾的一方面,而取消另一方面,應該使二者保持相對的平衡。

我們建議:

(一)實行批采權與監采權分立制度,即林業部門批采伐木,而人大、政協組織專班對采伐及企業的木材加工進行全程監督。任何采伐都要在監采過程中進行,任何企業所加工的木材都必須有監采證明,只有如此這般的監督,才能切實將隨州用木控制在可采伐量的范疇內。

(二) 政府必須以隨州木材可供量為限,盤減現有企業的存量,即關閉一批經營粗放的小型吃木企業,培植采用頂尖技術設備,對木材的利用率達100%的企業;另一方面,是限制企業經營規模。飯量”大于每年30萬立方米的企業,無論會給隨州帶來多么可觀的經濟效益,都會給隨州造成生態災難。

隨州市政協委員、編鐘之聲周刊副總編輯    王文虎

 

 

“請森林回家”的綠色行動,已經成為我市的發展主流,這讓市民們感到無比的振奮。然而取得成果不容易,鞏固成果更不容易。我們在為成績而振奮的同時,還令人心痛地發現,濫砍濫伐、火燒森林等毀林事件,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青山變禿嶺的返荒現象。那么,濫砍濫伐、火燒森林等毀林事件在我市究竟達到了怎樣的程度?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事件的發生?我們應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隨州的“湖北省森林城市”的地位?

新聞工作者眼中的隨州林業返荒現象

    鏡頭一: 燒,讓青山變成禿嶺。

    日前,有一位網民在網上發了一首打油詩說:清明時節火紛紛,滿山草本都叫疼。求求大爺少放火,祝融怒嚷不能行!此詩一出,引起人們的共鳴:今年清明節期間,大火燒山的情況太嚴重了。

    48,市民劉先生對記者說,清明節期間,他帶著歡樂的心情回隨南老家朝祖。然而,在回老家朝祖的日子里,他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在家兩天,他到山上救了三次火。“大火燒山,以前不是沒有。但是今年卻很多,辛辛苦苦栽起來的樹,被一場山火燒個一干二凈,能讓人不心痛嗎?”

    在我市,清明節發生山火的現象年年都有,但是今年較往年不同。比如。去年的清明下了一場小雨,給森林防火上了一道“保險”。所以去年從43凌晨至512時,全市共發生21起火災,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六成。今年不然。老天爺持續干旱,極容易引發火災。所以,清明時節的山火事件,隨處可見。雖然目前記者尚無確切數據說明問題,但是劉先生所反映的情況,在隨南、隨北,在廣水、曾都、隨縣,都帶有普遍性。例如,家住廣水市的吳先生說,清明那天早上,他從隨州回廣水,沿淅河到馬坪一帶雖然沒有看到大火燒山的痕跡,可是馬坪一過,到新河——棚子崗——興隆——余店等,人們立馬就可看到,路兩邊的山坡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有被山火燒過的痕跡,而且,今年的情況比去年嚴重得多。又如 ,家住洛陽鎮的姜先生對記者說,清明上墳時,他們珠寶山村附近的山坡上,到處都留有火燒的痕跡,有的山坡,被火焚燒的時間長達兩天之久。此外洪山、環潭等鄉鎮都有大火燒山的反映。

    被大火焚燒后的山林究竟有多么嚴重?

    4215時許,一丁姓市民到隨縣某鎮給其母親上墳時,在其母親墳前點火燃燒紙錢,因不聽山場承包人周某的勸阻,突來一陣風,將燃著的紙錢吹散到附近的雜草叢中。由于天氣干燥,火勢迅速蔓延,后林業部門工作人員接到報警趕來將大火撲滅。經勘察,此次火災過火面積已達221.25畝。414,記者巖子河的一個叫扇子坡的山嶺附近看到,被大火燒過的山嶺炭色,沒有被燒盡的青松變成了枯黃色。記者到扇子坡時,有十來個老人在山下點種木耳。據他們介紹,扇子坡今年的山火燒了兩天以上,火很大,有的地方火苗竄一丈多高,好嚇人啦。誰也不敢前去滅火。當記者問及發火的原因時,老人們都說是清明節上墳的人,用火,但不注意滅火。今年干燥,一點火星,就容易引發大火。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這個扇子坡很“背時”,幾乎每年清明節都要被燒一次。今年特別嚴重,從扇子坡一直燒到龍泉寺(音),綿延10多里,山上的小樹全部被燒,看著讓人害怕呀。 山火所到之處,綠色皆被呑噬, 青山皆成禿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市今年的山火多發,除了天氣干燥容易著火等自然原因外,還有一些與人有關的原因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市民們的防火意識不強。414,記者在隨北多個鄉鎮“走馬觀花”,發現鄉間的墻壁上,寫有許多“防火防盜,人人有責”以及“無意放火把山燒,也要依法去坐牢”等類似的標語口號,說明我市市民是有森林防火這根弦的。不少市民上山燒紙時,能做到自覺滅火。例如,劉先生對記者說,他們全家今年祭祖時,每人手中都拿一把濕木丫,隨時做好撲火準備。但是,不知道預防大于救災的市民卻大有人在,因此防火意識,在我市并沒有變成,或者說,并沒有完全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劉先生曾對記者發問:你看,滿街都是宣傳這節那節的,但你可曾見到宣傳清明防火的?學校里都是宣傳定購牛奶的,你可曾見學校教育學生愛山護山的?,劉先生的發問可能想象中的成分,但是將預防大于救災的理念變成市民們的自覺行動,我們確實做得不夠。

     其次是救災動力不強。家住環潭的葉先生對記者說,以前大火燒山時,全村村民無分老少都要上山滅火,但是現在不同了,只要大火不燒到自己的腳下,許多人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有人甚到希望火來得更猛一些。為什么會出現此等怪事?葉先生道出了個中原因。他說,村民們對大火燒山村民們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是近幾年的事,主要原因在山場都是私人的,準確的說,山是國家的,但山上的附屬物,比如樹卻是私人的。村上把能賣的山差不多都賣了,村民上山打柴,都會被山主呵斥。葉先生的這一說法,記者在扇子坡采訪時得到實證。記者曾問那些點種木耳的老人們:山火來了的時候,村里為什么不組織人馬滅火?老人們一致回答:這些山,生產隊都讓人家賣斷了,山上的樹是人家私人的。別人憑什么冒著生命危險來滅火?“現在的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就剩下我們這些老人了。平時上山就喘氣,哪里還有力氣來滅火?”有位老人對記者說這個話時,做出了一個古怪的神情,記者知道,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讓人感到一些村民對山火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是多么可怕!

     此外,葉先生還透露,為了給砍樹制造借口,也有不法分子故意縱火。“有人是故意燒的!把樹燒死了,可以光明正大的去砍掉!我老家是環譚的,每年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人故意放火燒一片,然后全村的人都可以去砍柴燒,或者砍來賣給酒廠,一拖拉機一百多塊錢,這個錢很多人愿意去賺的,所以就有人想著法的燒山!”葉先生的說法是否真實,我們希望相關部門予以核查,并嚴加處理。

    鏡頭二: 砍,讓隨州青山滿目瘡痍

    燒,讓隨州的一些青山幾乎變成了禿嶺;而砍,則更是致命,讓隨州的一座座青山滿目瘡痍。近年,隨州的亂砍濫伐現象極為嚴重,大斧和電鋸一齊殘酷地揮向樹木,伸向森林,人為的破壞已經讓多年長成的片片樹木轟然倒下,成片的森林化為烏有,只剩下滿地的樹兜,猶如滿身的瘡痍。蔥郁秀色化成幾朵白云,包裹著火毒毒的太陽,無情地烤炙著山嶺。。。。。記者在近期的采訪中,對此問題,感受得尤為強烈。   

    家住市內的王太婆是從何店某村返城的。她公爹公婆以及老伴就安睡在村里的一片森林之間。她很看中這里的山水,每年清明節都要來看一看。今年清明節,她和往年一樣,領著女兒、女婿來到這片山林朝祖。然而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周圍幾架山的大松樹變成了枯兜。她老伴安睡處的大松樹,也不見了。目睹此景,太婆很是傷心。她對女兒、女婿們說,這幾架山的松樹大多數是他們在1960年栽下的。如果不被別人砍掉,它們已經有50多年了。“這些人呀,如果只是從樹林中東砍一棵,西砍一棵,那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無論是大樹,還是小樹都來個一掃光,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太婆的女兒對記者說,老人說的話是真實的,你可以去看一看。清明節的第三天,記者來到了這一片山地,發現路兩旁的樹還在,但深入到山里面,卻是另外一番情象:幾架山上的松樹都被枯兜化。在附近的住戶門前,記者看到被砍掉的松樹被堆架了起來,而在回城的路上,記者更是看到幾輛滿載樹木的車往隨城方向開去?吹竭@一切,記者真有心疼的感覺?,砍,砍掉的是樹,傷的則栽樹人的心!    

    砍掉一棵樹,森林猶可在,然而砍掉一片林,秀嶺卻成荒山。如果說,王太婆傷心的是一棵棵樹被砍,那么, 家住隨南某山鎮的姜先生傷心的則是蔥郁秀嶺變成了黃土高坡。日前,姜先生向記者反映:他的家鄉本來是山青水秀的。雖然談不上美如張家界,但是那些蔥蔥郁郁的山景著實也夠迷人的。不過令他傷心的是,近兩年來,家鄉的“花容”已經“失色”了:蔥郁秀嶺現在變成了黃土高坡,滿目瘡痍。——原來的松樹被當作低產林砍掉了,山體被梯田化了。而梯田化了的山體,其實就是黃土高坡。為了向記者直觀地展示他所說的是真實的,姜先生給記者傳來了他所拍攝的家鄉禿山的照片,那可真是黃土高坡!姜先生在照片下附言:“你看見過這樣的山嗎?你見過在隨州還有這樣光禿禿的山嗎?當人們呼喊著改造低產林時,原來的植被消失了,原來的樹林被砍伐了,剩下的是石頭。水土大量流失,山上僅有幾顆弱小的小草在太陽的毒曬下,隨風搖曳,那可憐的樣子,讓人不由悲從中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改造低產林卻改成了一片光禿禿的山還有在陽光下反射著陽光的石子。觸目驚心啊。”其實,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看到,蔥郁秀嶺現在變成黃土高坡的現象不僅發生在隨南,而且發生在隨北。在扇子坡采訪時,就有成片成片的樹兜出現在記者的面前,不同的是,這些山坡還沒有被梯田化。

    419,對隨州史志有所了解的解先生,在談及隨州近八十年來林業發展情況時對記者說:隨州的林業先后經歷了三次大劫難:第一次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侵隨日本人在隨州大肆砍伐山林,致使隨州的森林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第二次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時期,大辦鐵又讓許多樹林被砍;第三次發生在文革后期,毀林造田。這后一次劫難,記者曾親眼目睹,那可真是梯田云霧里,鳥悲樹林外。

    解先生特別提醒記者:至少在建國以后,隨州林業的發展似乎難逃一種宿命,每一次大興林業之后,都會發生大規模地砍伐林木的行為。例如,大躍進時期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隨州林業有一個大興期,可是,文革后期又來了一個砍樹造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我市大抓了封山育林工作,森林又回到隨州的山嶺,現在全市三個區市縣林業用地巳達750萬畝,規模相當于有六個區市縣的咸寧市,在全省占第六位?芍^滿目皆綠色,近山盡鳥音。然而,我們目前似乎又面臨著一場新的砍伐。對此輪砍伐,林業部門的表述是這樣的:“封山育林多年,雖然我市的森林資源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廣大農民群眾許多樹木的輪伐期已到,再加上國家低產林改造、發展木本植物油料項目的實施,市林業局在省政府‘十一五’規劃規定的采伐限額內,下達了部分木材生產計劃。有種就有砍,而砍是有計劃的,但問題是,近段時期,我市一些地方亂砍濫伐、偷砍盜伐、超計劃采伐林木等違法活動有所抬頭,特別是借發展油茶和低產林改造之名變相毀林的現象尤為突出,致使森林資源遭到破壞,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面對蔥蔥郁郁的森林,人們最容易將大斧揮向樹木。他們砍走的是樹木,留下的則是荒山。眼前利益得到了,而層次更高的長遠的生態利益則嚴重受損。 

    根源分析 :返荒的根源在于森林的生長量與可采伐量、木材需求量之間的失衡,隨州林業的發展狀態呈過度消耗型  

    燒和砍是導致隨州林業返荒的兩個方面。在這兩方面中,最為嚴重的是砍。因為,燒,反映的還不是深層次木材需求,所以,它不具有持續性特征。大斧與電鋸則肩負著木材需求的“使命”,且這種需求“使命”是不間斷的,更是強烈渴求擴張的,所以,它對林木的消耗可以用“貪得無厭”這個詞來表達。 我們關注隨州林業問題,必須對大斧與電鋸所肩負“使命”的合理性進行深層次的解剖,并且,對它提出限制性的對策建議。   

    在調查中,記者曾就“隨州林木被砍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問題在隨州網民中進行了調查。絕大多數網民認為,發生在隨州的此輪狂砍林木之背后原因,實際上是林木的可采伐量與木材需求量之間失衡的反映,更具體地說,是木材需求量大于林木可采伐量的反映。

    長期以來,隨州林業的發展都處在森林的生長量和森林利用的采伐量不平衡的矛盾中。森林的去留與否,取決于木材需求量與林木可采伐量之間的平衡與否。當生長量大于采伐量時,森林就在隨州“安家落戶”;當采伐量大于生長量時,隨州就會出現林業返荒現象。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隨州歷史上的幾次林業返荒(參看本報第17期),都反映了森林利用的采伐量大于森林的生長量的情況。特別是從建國后的林業來看,隨州林業發展長期處在森林利用的采伐量大于森林的生長量的情況中,據《隨州志》記載,建國初至1983年,隨州年均消耗木材20萬立方米左右,而每年的林木生長量只有45萬立方米,消耗量約是生長量的4倍,可謂是“為之者舒,用之者疾”。 這一“舒”一“疾”,豈有平衡之理?

    當前隨州林業的發展,也沒有擺脫這個矛盾。不僅沒有,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這個矛盾,使之表現為隨州林木可采伐量與木材實際需求量的嚴重失衡。因為招商引資,我們引進了一家在云南、石家莊等地都沒有站穩腳跟的,規模較大的吃林企業,它使隨州地區的木材需求量突然大幅度增長了。

    吃林企業要生存,不能不消費木材,而且,這個需求量是剛性的,不然,它就不能生存。所以,剛性需求,對于企業而言,并沒有什么過錯。企無欲不剛嘛?蓡栴}是,此欲此剛,在可采伐量沒有擴張的情況下,單向性地擴張了隨州地區的木材需求量。從理論上講,當可采伐量至少與需求量保持平衡時,隨州林業才不存在返荒問題;而因為需求量的擴張,它已經大于可采伐量,這就將隨州林業推向了返荒的境地。

    數據顯示:目前,以消耗木材為生產對象的企業在隨州多達幾百家,它們每年需用木材60萬立方米,隨州每年可生長活立木80萬立方米,而每年可依法采伐的只有30萬立方米,這樣,全市實際木材需求量基本上是可采伐量2倍,缺口就在30萬立方米以上;蛟S,人們可以說,這個缺口可以通過收購外地的木材的辦法解決,比如,有人提供數字說,隨州最大的吃木企業收購外地的木材占61.8%,本地低產林改造、重點工程和房前屋后的采伐的木材占39.2%。我們可以相信這個數字是準確的,可是,就是這個“39.2%”,已經使得隨州的大量青山變成了禿嶺,對此,我們又該說些什么呢?只能說,隨州目前的木材需求量太剛了。剛,到了極點,應該柔一柔了。

    經濟學的鐵律告訴我們,剛性的實際需求量必然導致可采伐量的擴張,還有,就近取材,可以降低成本,這與資本擴張的本性是一致的,所以在本地擴張采伐量是鐵律一部分。所以當有人說外地取材時,我們更愿意相信資本的取向是想千法設百計地在本地取材。這必將導致本地采伐量的擴張。而此擴張所帶來的馬太效應是: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的森林生長量更趨弱勢。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森林的生長量與木材需求量就直接地矛盾了起來。在木材需求量處于強勢地位情形之下,這個矛盾必將是林業資源的過度消耗,隨州林業的發展狀態,表現為資源過度消耗型,所謂 “返荒現象”就是對這種狀態的直觀描述。無論利益獲得者們怎么為之辯護,但大多數隨州人不能不為之憂心!

    對策建議:做“加法”,多栽好砍;做“減法”,吃林企業的“飯量”不能超過每年30萬立方米

    解決森林的生長量與木材需求量失衡之間的矛盾,不能著眼于要矛盾的一方面,而取消另一方面,應該使二者保持相對的平衡。從林業經濟的角度看,森林的生長量與木材需求量都是支持隨州經濟發展的基本環節。只有森林的生長量,或者只有木材需求量,都不利于隨州經濟的發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很多人不敢談木材需求量,認為一談到這個東西就是砍樹,是破壞森林,是壞事。事實上,我市每年畢竟有30萬立方米林木可供開采。這個資源,如果我們利用好了,能給我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人在談森林的生長量時,也陷入了誤區,他們認為,山上的樹是越多越好。但事實并非如此。有研究顯示,通過植樹造林來解決土地的沙漠化問題,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植樹不僅不會補充水分,相反卻會使河流、水庫及地下水水位降低,最終導致良田變沙漠。例如,在印度的喜馬偕爾邦和中央邦,當人們把土地變為森林,試圖利用森林來增加供水時卻發現,兩地的水量已分別下降了百分之十六和百分之二十六。所以,砍,不一定是壞事;樹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栽,必有砍;有砍,必有栽。栽砍砍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問題在于,如何在森林的生長量與木材需求量之間保持平衡。平衡,使山更綠,使民致富。

    我們目前面對的矛盾表現為木材過度消耗型,要恢復森林的生長量與木材需求量之間的平衡,必須在隨州森林存量方面做“加法”,而在吃林方面企業做“減法”。

    做加法,就要多栽好砍。 基本的思路是“管死生態林、搞活商品林、改造低產林”,但要是實現這個盤活林業資源存量的好思路并不容易:管死,就要封好山。山封一寸,綠進一尺,此可謂“多栽”。這只是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針對 “搞活”與“改造”的,因為, “搞活”與“改造” ,說到最后,就是“伐樹”。 “伐”,是難以避免的,但是“伐”不能超過可采伐量。所謂“管死”,就是不允許實際伐木量超過可采伐量,不超過可采伐量的砍,才是“好砍”。怎么實現“好砍”?我們建議:實行批采權與監采權分立制度,即林業部門批采伐木,而人大、政協組織專班對采伐及企業的木材加工進行全程監督。任何采伐都要在監采過程中進行,任何企業所加工的木材都必須有監采證明,只有如此這般的監督,才能切實將隨州用木控制在可采伐量的范疇內。這樣的“好砍”,也就是 “多栽”。

    做“減法”,必須在企業質量上下功夫,控制隨州吃林企業的發展數量,對現有企業存量應該積極引導做“減法”。隨州木材加工企業多達兩百余家,它們每年至少要吃掉60萬立方米的木材,但事實上,隨州只能提供30萬立方米木材給這些企業“吃”。很顯然,相對于隨州木材的可采伐量而言,這類企業在隨州有點多。僧多粥少,即使是滿口 “色即空”的僧,也會搶“食”的,因為“空”是會餓死人的。僧多粥少的現實必將導管理上的問題:管嚴了,企業“吃”不飽;不管嚴,隨州的樹會被砍個精光。此類管理上的二難,對隨州的森林城市建設不利,對木材工企業自身的發展也不利。因此政府必須以隨州木材可供量為限,首先盤減現有企業的存量,即關閉一批經營粗放的小型吃木企業,培植采用頂尖技術設備,對木材的利用率達100%的企業;另一方面,是限制企業經營規模。誠然,資本的本性是擴張,無論它姓“社”還是姓“資”,或者姓“國”還是姓“民”。但是,就吃林資本而言,隨州的木材可供量卻不允許它無限制地擴張,即它的飯量不能超過每年30萬立方米。“飯量”大于每年30萬立方米的企業,無論會給隨州帶來多么可觀的經濟效益,都會給隨州造成生態災難。此類企業在隨州被限制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在隨州立足的吃林企業必須明白,其“飯量”必須小于每年30萬立方米,否則,它只能卷背包走人。

編輯 周波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隨州遠古棋“復活”    益智休閑備受青睞
隨州遠古棋“復活”
隨州巖畫文化探考: 隨州“仙人棋”巖畫   棋文化源自隨州的物證
隨州巖畫文化探考: 隨
隨州雞血玉藝術品鑒賞
隨州雞血玉藝術品鑒賞
首個純“根味”文旅莊園開放酬賓
首個純“根味”文旅莊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隨州編鐘報社 | 法律顧問 | 友情鏈接 | 技術支持:清華網絡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主辦單位:隨州編鐘之聲報社 隨州都市網
新聞熱線:0722-7117922 廣告、服務熱線QQ:1254373707
舉報電話:0722-7117922 舉報郵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隨州編鐘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本站書面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網站備案號:鄂ICP備09003029號-8 技術支持:隨州清華網絡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1923號

欧美牲a欧美特黄A片a∨